藏在涡河一隅的涡阳县义门镇赵屯村,有着悠久的历史,并入选第八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。据传,刘邦、项羽、陈抟、郑交泰、史念祖等诸多历史名人在此留有遗迹。在该村的“天街”上,一棵树龄上千年的“陈抟手植槐”,仿若一位沧桑的老者,无言地讲述着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传奇故事。
陈抟手植槐的树干很粗壮。
陈抟栽树荫护乡邻
从涡阳县义门古镇向东约十公里,便来到赵屯村。在村中南北走向的天街上,远远地就能看到街道的南端西侧,有一片绿色的凸起,“那就是陈抟手植槐了。”义门镇赵屯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马建光说。
据马建光介绍,北宋时期,真宗赵恒尊老崇道,率满朝文武驾临亳州真源县太清宫朝拜老子,并派宰相丁谓提前实地勘察筹备,重建天静宫。丁谓一行到真源县沿涡河东下,在赵屯考察,安排赶制朝拜礼仪所用的幢幡、旗帜。从此,这里便因造旗闻名,而称“赵旗屯”。
之后,宋真宗又颁旨在此地修建了玉皇庙,供奉玉皇大帝和二十八宿,使之成为中原大地上位阶最高的神仙庙宇。为了民众朝谒时食宿的方便,宋真宗颁旨在玉皇庙的前面修了一条天街,还在天街的南端建了一座“南天门”牌坊,牌坊紧邻涡河。在牌坊到涡河的码头中间又修建了“七十二步登天梯”,朝谒信众离舟上岸后,就能登天梯进入南天门,然后再经过天街便可抵达玉皇庙。据传,作为家乡人的陈抟老祖,为了给朝谒玉皇庙的信众遮阳避暑,在天街两侧栽植了上百棵国槐。历经千年风雨,玉皇庙经过多次修缮,依然屹立不倒,而大部分槐树都已在历史的年轮中消亡。
马建光表示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天街的南北两端各有一棵古槐存世。其中北端的一棵古槐枝繁叶茂,遒劲的枝丫覆盖了玉皇庙的东街、西街和天街,遂有“一槐罩三街”的景观。可惜的是,北端这棵古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寿终正寝,如今,只剩下南端的一棵。
像守护祖先一样守护古树
走到近前,便立刻感受到了这棵千年古树带来的视觉冲击力。粗壮的树干上,皴裂的树皮像是经历过无数次刀砍斧凿,留下了千沟万壑;也许是活得年代太过久远,老树的身姿已不再挺拔,它粗粗细细的枝干,都垂向地面,唯有枝头略显稀疏的绿叶,印证着生命的倔强;枝上挂满了用以祈福的红布带,或陈旧或鲜艳,风吹起,布带和树叶一起舞动。
老树的周围,设置有防护栏,防护栏上挂着一块亳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牌,牌上文字显示,这棵槐树属于“蝶形花科槐属”,保护级别为“二级”,树龄为“1100年”。
“这棵树是我们赵屯人的‘保护神’,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祖祖辈辈也都在守护着它,就像守护自己的祖先一样。”马建光说。
据介绍,现存的这棵古槐树很是神奇,在它的树干顶端,曾经长出过巨大的俗称“萋萋芽”的中草药和一种类似灵芝的菌类“槐莪”,且经年常生不死。因“槐”与“怀”“萋”与“妻”“莪”与“娥”的读音相同,所以又有了“怀抱妻”和“怀抱娇娥”的美丽传说。
明清时期的“赛江南”
据史料记载,由于赵屯村紧邻涡河,水陆交通便捷,历史上一直是经贸繁华的集市。到了明清时期,繁荣程度达到了鼎盛。
明清时期,赵屯以上河床逐渐升高,水位较浅,无法通行大吨位的船只,所以商船通过淮河运来的大宗货物只能在赵屯码头靠泊转运,因此千百年来赵屯码头一直都是涡河流域最繁忙的水旱码头。码头的繁忙直接带动了天街的繁华,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前后的玉皇庙会期间,前来赶会交易客商铺面不仅占满了天街,就连码头周围的河湾裸地都被挤得水泄不通,鳞次栉比的商铺、货栈挤满了涡河两岸。一时间水面舟楫如梭,岸上杨柳似烟,堤上车水马龙,街上叫卖声不绝于耳。其情其景恰如真实版的“清明上河图”,所以南来北往的客商都称赵屯集是名副其实的“赛江南”。
曾几何时,昔日的繁华已不再显现,赵屯码头逐渐失去了它的历史功能。“我们赵屯有着众多历史遗迹,随着涡河观光带文化旅游事业的繁荣和发展,美好的前景将指日可待。”对于古村未来的发展,马建光充满信心。